二二八史蹟導覽是微旅行的方式,帶領民眾實地走訪,除了透過時代背景與社會生活氛圍的歷史街景,也藉由附近的人權景點,讓民眾瞭解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脈絡,增進對於二二八歷史事件的認識,並推廣及落實人權教育。史蹟導覽分為【追思之路】以及【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是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為中心串聯附近的人權地景,由各個景區了解二二八的歷史以及台灣人爭取人權自由的軌跡,藉此說明人權自由得來不易。

導覽路線|臺灣廣播電台→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專賣局臺北分局→臺北郵政總局→人民導報社→中山堂→臺灣新生報報社
集合地點|捷運臺大醫院站1號出口
導覽時間|下午2點至5點
導覽場次報名
導覽景點簡介

|景點A|
臺灣廣播電臺
(今名: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 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
原為臺北放送局。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臺灣廣播公司。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的廣播電台扮演著黨政軍各界人士宣傳政令,和民眾代表報告事件處理近況的重要角色,1996年市府基於這棟建築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重要地位與歷史意義,選定作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館址,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發生50週年時正式開館。
|景點B|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
// 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與懷寧街口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坐落於臺北市介壽公園西北隅,在凱達格蘭大道與懷寧街口,面對總統府前廣場,位置顯目,深具歷史及時代意義。
此工程由王立甫建築師設計,於2007年10月16日開工,2008年3月27日如期竣工,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受邀參加「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工程」竣工典禮。


|景點C|
專賣局臺北分局
(今名:彰化銀行臺北分行)
//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25、27號
臺灣於1922年實施酒專賣法,同年9月發佈專賣局地方官署制度,臺北支局因此而成立。
臺北支局原本就設在專賣局內,一直到1934年3月10日才遷出,向株式會社辰馬商會租用位在臺北市本町的店舖建築。1947年2月28日前往專賣局陳情的遊行途中,在此發生第一波的衝突。
|景點D|
臺北郵政總局
//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20號
臺北郵局建於1898年。歷經多次改建後,1930年臺北郵便局與電信局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落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
臺北郵局的建築風格兼具希臘古典及20年代的流行樣式,鑒於此珍貴而保存完整的重要史蹟,獲內政部於1992年8月14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1947年2月28日15時,警備總司令部宣佈戒嚴並派遣武裝軍警巡邏市區,開槍掃射。民眾仍繼續包圍官署,與軍警發生衝突,不少民眾、學生傷亡。


|景點E|
人民導報
(今名:撫臺街洋樓)
//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原為大倉組臺灣出張所土木事業公司舊址,在1930年代後期,改由進口「富久娘」的酒商佐土原吉雄接手。
1946年1月1日宋斐如、王添灯在此經營《人民導報》,尖銳評論、批判時局。
在事件爆發後,宋斐如、王添灯遭到逮捕,從此下落不明,並遭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之罪查封。
|景點F|
中山堂
(今名: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
//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原為臺北公會堂,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
1945年被國民政府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同年更名為中山堂。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各界人士、代表、士紳、學生等於中山堂開會討論事件處理事宜,組織「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後改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3月10日遭軍警逮捕並解散。


|景點G|
臺灣新生報報社
// 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99號
原為《臺灣日日新報》報社,是由《臺灣新報》和《臺灣日報》兩家日系報紙合併而來,是當時的第一大報且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
1944年3月臺灣總督府下令合併台灣主要的六家報紙成立《臺灣新報》。
1945年10月26日李萬居代表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新報》,改名為《臺灣新生報》,是當時唯一官報。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報社總經理阮朝日和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人強行押走,迄今生死不明。
▶️ 活動注意事項
(1)網路報名截止時間為活動日前一日下午5點。
(2)報名者皆有投保公共意外險,保險名單以當天親自簽到為準。
(3)活動採網路線上報名為主,另保留部分名額給現場觀眾。
(4)請自備晴雨裝備與飲水。
(5)同意主辦單位可於活動中拍照或錄影,拍攝之圖片或影片發表放於活動社群平台。
(如有不同意者,請先行告知)
(6)如報名後因故不克參加,請提前告來信知以,免影響參加往後活動的權益。
(7) 防疫期間請遵守「防疫注意事項」。
(8) 其他未說明之處,依當日活動現場宣布為主。